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文学院团委围绕文化传承、推普宣传、美育推广、红色寻访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高效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扎实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院领导、教师及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同学们深入基层、走进现实,在“大思政课”与实践融合的场景中认识国情、感知社会、体察民情,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育人目标,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成长理念。本次活动共组建27支实践团队,组织76名学生参与政企见习,累计超过300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
一、护航实践广泛动员
暑期“三下乡”启动前,院团委及各团支部积极筹备,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系列宣讲20余场,邀请以往社会实践中的优秀团队与个人分享成果与经验,通过总结回顾凝聚共识,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为引导青年学子聚焦社会需求、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使项目兼具现实意义与执行潜力,6月20日,学院举办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预答辩,各团队负责人就实践选题、内容安排、人员分工、经费预算、预期成果作答辩汇报。会上,学院专职团干部对各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并提供了优化思路。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院内预答辩)
7月8日至9日,学院组织实践团队负责人参加西北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与培训会。通过系统培训,全面增强各团队的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能力,为实践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西北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二、多元实践践履求真
我院今年暑期“三下乡”共组建27支队伍,覆盖全部6类专项,立项数量多、实践形式丰富。院团委充分发挥学院“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学科特色,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陕西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学科平台,进一步优化实践体系,将团队整合为“弘文研语,同心同梦”“文韵中华,艺脉相承”“红心赓续,青锋砺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四大专项。实践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曲艺调研与美育推广、非遗保护与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等内容,有效引导我院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另有76人参与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专项实践。
同学们返回家乡、深入基层,聚焦社会热点,弘扬西大精神,最终形成实践报告27份、心得体会100余篇、调研报告28篇,获各级媒体报道87篇(其中国家级9篇,省级25篇,市级37篇,县级13篇,校级3篇)。
三、实践风采:青春奉献时代行动书写担当
(一)“文明实践看陕西”专项
1.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西大学子镇安书写青春
2025年7月11日,西北大学“弘文研语‘同心同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推普助振兴镇安永乐分队赴商洛市镇安县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
团队以“推普+”多元体系推动文化振兴:开展语言调查,制定专属问卷,完成超400份有效样本,编制方言对照表与正音表;举办短视频与电商语言技能讲座,提升村民实操能力;设计经典诵读、故事伴读、课本剧等青少年语言素养活动;探访镇安渔鼓戏,与传承人对话,理解推普与文化传承的深刻联系。同学们以语言为桥,为镇安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弘文研语‘同心同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推普助振兴镇安永乐分队)
2.新媒体赋能戏剧美育,青春力量传播乡村新貌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响应“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号召,西北大学文学院“文韵中华 艺脉相承”新媒体赋能戏剧美育华阴实践调研团赴渭南华阴市开展实践。
团队走访华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庭院剧场”主题调研与采访,并访问华阴广播电视台与西岳庙工作人员,深入探讨传播助民与岳庙文化发展。实践在皮影光影与钟鼓回响中圆满结束,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温度,更深刻体悟到“文艺为人民”的初心与使命。此次调研不是终点,而是探索文艺扎根乡村、服务人民的新起点。

(“文韵中华艺脉相承”新媒体赋能戏剧美育华阴实践调研团)
(二)“中华文化传承”重点专项选题
西北大学学子赴鄠邑调研非遗:青春实践助力文化传承
8月1日至5日,西北大学文学院“文韵中华 艺脉相承”鄂邑农民画与钟馗传说非遗传承实践调研团在成明明教授指导下,深入鄠邑区开展社会实践,聚焦农民画、龙窝酒酿造技艺和钟馗传说三项非遗,为文化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团队走访农民画展览馆、龙窝酒文化博物馆、钟馗故里及区文化馆,与程君宝馆长、画家白瑞雪等交流,全面把握非遗保护现状。团队发现,三项非遗特色鲜明,并获政策支持,部分已列入国家、省市级名录,但仍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转化不足等挑战。对此,团队提出人才培养、创新传承、市场拓展与机制完善四类建议,包括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旅路线等,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此次实践使学生走出课堂、触摸“活态文化”,以青年智慧助力非遗传承。

(“文韵中华 艺脉相承”鄠邑农民画与钟馗传说非遗传承实践调研团)
(三)“革命文物看陕西”专项
重走胜利路,赓续新征程:文院学子探寻长征精神基因
“红心赓续 青锋砺行”再走吴起会师路实践探访团赴延安吴起县,通过实地探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切尾巴”战役遗址、吴起革命纪念馆、张湾子会议旧址等红色场馆,重温红色记忆,厚植家国情怀。团队还采访革命功臣、退伍军人和烈士遗属,在对话中深刻理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使命。
实践以“沉浸历史—在地反思—使命构建”为路径,助推新时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实现红色基因与革命薪火在实践中的接力传承。

(“红心赓续 青锋砺行”再走吴起会师路实践探访团)
(四)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专项
本次“扬帆计划”共有76人参与,包括本科生67人、研究生9人,学生分赴学校、企业、乡镇街道及政府单位开展实习。
1.2023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团支部 何思晨
在莲湖区综治中心见习期间,我体会到法律服务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综治中心是平安建设的关键平台,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日常接待来访群众使我认识到,这里既需多部门协同化解基层矛盾,防患于未然,也要以法治方式推动涉稳问题攻坚,维护公平正义。深入一线倾听诉求,将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实效,让我深刻意识到平安建设需要持久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综治工作规范化。

2.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三班团支部 王佳妮
2025年暑期,我在中共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委员会、经开区经发局(科创中心)进行为期一月的政务实习。协助起草校对文件、参与“两个覆盖”攻坚、联络企业党员转接关系等工作,让我体会到政府公文的严谨与政企沟通的效率。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政府工作的责任与细致,政策执行不容丝毫差错。

3.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一班团支部 张润珠
在中交筑路机械有限公司的26天实习,让我深入理解国有企业运作与岗位职责。在人力资源部参与档案整理、合同登记与推文撰写等工作,面临事务繁杂与计划调整,我提升了统筹与应变能力,尤其注重公文规范与实效原则。应对临时任务如会议记录,我学会重构流程、判断优先级,努力实现质量与效率统一。这段经历让我坚信,无论学术或职场,都需持续学习、强化业务与组织意识,以严谨、负责、奉献的态度实现个人与集体共同提升。

总结
执卷下乡,方知文以载道;投身实践,终得知行合一。文学院学子以学识回应乡土,以行动诠释担当,真正实现了“在基层受熏陶、长才干、有作为”的实践目标。学院将继续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感知时代脉搏,在服务社会中拓宽视野、增长阅历、提升能力,传承西大精神,讲述基层故事,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