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总结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推广先进经验与创新做法,助力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文学院于9月3日至15日组织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系列宣讲活动。
一、支部分享展示组织活力
各基层团支部积极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宣讲,通过经验分享、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参与暑期实践的团员代表全面展示团队成果,围绕实践过程、创新举措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展现文学院学子积极服务社会、助推家乡发展的精神风貌,有效激发了广大同学参与实践的热情。

(2023级戏剧影视文学团支部实践宣讲会)

(2024级戏剧影视文学团支部经验分享会)

(2023级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与汉语国际教育团支部经验宣讲会)

(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各团支部经验分享会)
二、集中宣讲激励实践担当
9月15日,院团委组织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代表及政企见习个人面向2025级新生开展集中宣讲。实践部部长吴静雯对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鼓励同学们珍惜实践机会、做好前期规划、发挥专业优势,切实解决服务对象需求,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

(2025级全体新生参加“实践归来话成长“宣讲活动)

(实践部部长吴静雯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总结发言)
随后,7位宣讲人从不同角度分享实践经历与感悟:
“文韵中华 艺脉相承”新媒体赋能戏剧美育华阴实践调研团核心成员牛帅博以戏剧美育实践为例,强调实践选题应契合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他建议同学们在实践中保持谦逊、注重细节,尊重地方文化,实现深度调研。

(团队代表牛帅博分享戏剧美育实践经验)
“文韵中华 艺脉相承”鄠邑农民画与钟馗传说非遗传承实践调研团队长唐云龙系统介绍团队在鄠邑民俗传承实践中的进程安排,特别感谢指导教师成明明教授在关键环节提供的专业支持,强调实践前合理分工、实践中灵活应变、实践后总结反思。他谈到,社会实践是走出舒适区、锻炼适应与思考能力的重要机会。

(团队代表唐云龙分享鄠邑民俗传承实践)
“弘文研语 同心同梦”(西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推普助振兴镇安永乐分队成员于欣彤结合推普助振兴实践,突出语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鼓励新生勇于尝试、不怕试错,充分利用大学平台拓展视野。

(团队代表于欣彤宣讲推普助兴的实践经历)
“红心赓续 青锋砺行”再走吴起会师路实践探访团队长张梦妍则从实践主题的精准定位切入,建议结合国家导向、地方资源与院校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强化与地方团委的协作联系。

(团队代表张梦妍讲述革命精神探寻实践故事)
王佳妮分享了暑期支教与政府见习的双重经历,强调身份转换与心态调整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合理规划、积极适应。何思晨聚焦政府实习,建议摒弃“临时工”心态,严谨务实、主动作为,关注政策动态,为未来职业发展筑基。张润珠介绍了获取实践信息的渠道与方法,鼓励同学们善用技能工具、关注官方平台,提前做好知识与实践储备。

(王佳妮分享暑期支教与政府见习经验)

(何思晨分享莲湖区政府实习经验)

(张润珠分享挖掘实践资源的方法)
参与宣讲的同学们希望学弟学妹能从分享中汲取经验,优化实践规划,主动走进社会、锻炼能力,彰显文院青年学子的智慧与担当。
总结
“实践归来话成长”系列活动为朋辈交流提供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传递青春正能量。文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推动社会实践工作持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