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战略部署,并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要论断。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新乡村模式的探索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其中,艺术文化产业与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更是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
2024年7月10日至7月15日,“青马工程”第十六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志高2班“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赴鄠邑区进行实践。学员们深入调研文化型新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户县农民画、锣鼓队等农村艺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情况,探索艺术与人居环境、生产生活、乡风文明的有机融合,积极为文旅融合助力新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学员们首先来到户县农民画博物馆。户县农民画博物馆馆藏大量农民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列馆中。在负责人的介绍下,学员们仿佛亲身经历了户县农民画的整个发展历史。此外,博物馆还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每幅作品都安排有二维码扫描讲解服务。博物馆展览的最后一厅还有互动设施,让游览者更好地沉浸在户县农民画的世界中。

随后,学员们来到了蔡家坡村,先后参观了村史馆和美术馆,沿途采访了馆内志愿者、驻村艺术家、摊贩老板以及当地村民。蔡家坡村内的村史馆与美术馆同时承担着艺术展览的功能,村史馆一楼展出着摄影师张稻的《最后的皮影》系列作品,二楼摆放的展品则清楚讲明蔡家坡村的发展史、家风和家训。美术馆内展出着傅艺轩老师的摄影展《大地的秦腔》,学员们也深深感受到匠人为了保存技术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学员们也对美术馆内的志愿者进行了采访,她为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当地居民对村内艺术节、艺术展览的热情反响以及村民与艺术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美术馆,学员们也有幸拜访了驻村艺术家赵海涛老师。学员们参观了赵老师的工作室,观看了赵老师抽象画作品,在赵老师的介绍中,学员们在这座乡村美术馆中一起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在蔡家坡这片新乡村的土地上,赵老师一直寻找着艺术与自然融合的支点,也用自己对待艺术的热忱为新乡村的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次调研,来自志高2班的同学们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深刻认识到艺术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用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努力,为乡村的经济繁荣、生态宜居、文化兴盛贡献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像鄠邑区这样的乡村将在艺术文化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