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青年中国行全国20强举办西北大学专场汇报会

发布日期:2014-10-23  阅读量:

10月15日下午,青年中国行全国20强举办西北大学专场汇报会。西北大学学生邓云、崔婷婷、陈丰煜、杨倩倩、李舒莹5位同学,向陕西大学生介绍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的历程,分享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成果。
本次报告会作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由西北大学团委和文化遗产学院团委共同主办,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崔亮先生出席并讲话。汇报会吸引了来自全校各院系的400余名学生前来聆听,西部网、大秦网、华商报、西安教育电视台、西大电视台等媒体对汇报会进行了报道。
10月15日下午,西北大学长安报告厅座无虚席。下午2点3分,汇报会准时开始。在主持人宣布报告会正式开始后,首先由西北大学团委副书记赵金哲老师致辞。赵金哲老师介绍了西北大学本年度暑期三下乡的开展情况。随后团队队员及指导老师路中康老师,按照“调研概况、文化介绍、生存现状、问题分析、模式探索、报告总结”的报告框架分别进行了成果汇报。此外,团队还向全场观众播放了时长15分钟的纪录片《老行当之殇》。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代表崔亮也做了发言,他详细介绍了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的相关情况,并诚挚邀请陕西学子积极申报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最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党委书记卜晓军对报告会进行了点评。他对调研团队做出的成果作出高度评价,并号召师生向队员学习,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调研团队负责人邓云说:“这次调研活动让我明白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很多的老行当以前大都只是从网络了解,但实地调研之后情况却并非如此,与想象的有很大差距,我们团队发现老行当传承问题目前有很多的限制,我希望我们最后的调研成果能对鲁西南老行当发展传承问题有所帮助。”
通过汇报会,学生们对老行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老行当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觉得身边的东西不见了,没什么大问题,社会进步了,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总会退出去。但是今天的报告会让我知道了也许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让这些东西再次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历史学院的一位学生对记者说。
鲁西南地区老行当社会实践调研,自7月23日起,历时15天对鲁西南老行当进行调研。调研团队调研的老行当有画像、面塑、修脚、修伞、剃头、编马扎、补锅、修鞋、编扫帚、打烧饼、做风箱、定陶皮影、曹县柳编、鲁锦、砖塑、星秤、磨剪子戗菜刀、打爆米花等老行当。调研期间,该团队还对鲁西南民俗博物馆馆长、菏泽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启龙,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菏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岳,菏泽市文物管理处研究员马静,定陶县文化馆馆长潘东升,鄄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路维民等进行了专访。
该团队在调研期间在鲁西南地区引起广泛关注,先后被当地近20余家媒体多次报道,鲁西南老行当在当地政府与民众中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据了解,2014年“青年中国行”自4月20日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212所院校1398支团队的报名申请。经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席郑志刚,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迟福林,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周其仁等9位专家层层评审,最终评选出全国20强。其中,由西北大学邓云、崔婷婷、陈丰煜、杨倩倩、李舒莹5位同学申报的社会调研项目——《孤寂的坚守,维艰的传承——鲁西南老行当生存现状及其传承新模式探析》成功入选,成为陕西地区唯一入选项目。
据了解“青年中国行”2014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发起、联合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中国周刊》共同主办,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担任学术支持机构,中华青年精英交流网络承办,并由香港青联学生交流网络协办。每年青年中国行组委会都会面向全国选出20强优秀团队和课题进行最高达10000元的暑期调研实践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杨光)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