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踏上征程
7月4日晚,西北大学木香杂志社“一带一路”暑期三下乡团队动员大会在图书馆二层召开,强调了安全问题,深刻的理解了此行的任务及要求,明确了团队成员的分工,完成了详细的行程安排。7月5日清晨,团队历时三小时,顺利抵达渭南市蒲城县。大家在出行中互相帮助,相互鼓舞,不畏炎炎夏日,毅然前行。希望通过这七天短暂的调研,能够为陕西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贡献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抵达目的地
经过3小时的长途跋涉,团队顺利抵达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到达目的地后,调研成员们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在详尽的小组会议后,熟悉了当地环境,计划了未来工作的具体开展方案等问题。
第二天
早晨7点钟,蒲城的天色已经大亮。我们整装出发,迎着朝阳,开始了一天的调研活动。
步行前往蒲城县的广场中心,穿梭于古色古香的达仁街,沿途俱是别具特色的民居。我们的队伍在歌声中前进,心情一如阳光般明媚。
到达广场后,我们兵分四组,开始了调研。虽是清晨,广场上已经热闹了起来。老年乐团吹拉弹唱,乐声悠扬;三五成群,在长椅上休憩闲聊。小城的生活一片安逸祥和。
在和当地居民的对话中,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到了蒲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由于广场上的民众大多是中老年,对蒲城县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十分了解,对秆火(花炮)、麦秆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听到我们团队的调研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这些质朴的百姓十分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活动展开。
这位阿姨是退休的教师。她对蒲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详。她告诉我们,蒲城兴镇的秆火,历史久远,代代相传,极具文化价值。但是由于对环境的污染较重,已被政府限制使用。还有家家过年时必备的年画,生动有趣,风格别具,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中午吃过饭后,总结了上午广场调研的收获,下午我们选择去达仁街进行调研,切实走进村里,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迎着骄阳,出发!
下午,我们前往达仁街开展了问卷调查,一行人带着准备好的材料,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并在此过程中与村民深入交谈。经过一下午的走访,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比起早晨在广场调研时,老人往往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在谈到保护时,也有自己的想法,而村民们相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较少。并且调研也呈现出广场民众受教育程度许多都在高中及以上,而达仁街村民们则有初中以下的相对较低的文凭的特点。
走进一间农家小院,一位大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妈是蒲城兴镇人,进县城务工。谈及兴镇的文化遗产,大妈说道:近几年来,秆火的污染严重,已被明令禁止使用,不过在乡间的红白事中仍然不可避免会用到。说到这里,大妈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遗憾。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逐渐衰弱,要如何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不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晚上,调研小分队前往了北塔,村民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第二天的蒲城县调研活动已经结束,我们对中心广场和达仁街进行了实地调研,忙碌又充实。当天总计收到问卷份156,有效问卷份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单单是政府或者文遗保护机构的事情,也同样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今天的调研选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让我们看到了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想法,同样引人深思。此外感谢村民的支持和配合,在之后的调研活动和调研总结中,我们将吸取经验,科学调研,为蒲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也祝愿蒲城县的明天更美好。
(来源:木香杂志社“一带一路”暑期三下乡团队 责编: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