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自古以来就是古丝路上的重要驿站,现今又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被人熟知的泥塑、剪纸之外还有木板年画、草编技艺、西凤酒酿制技艺等。本实践团将深入宝鸡市凤翔县去了解凤翔草编技艺的前世今生,去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夏七月,由校团委组织的凤翔草编技艺调研团于10日上午9时,团队前往凤翔县文化馆,通过展板介绍,了解少许的馆内文化。其设有四部一室,为文艺辅导部、书画摄影部、文学戏剧部、非文化遗产保护部和办公室。团队通过与馆内领导人简单的交流后,一同在正门口合影留念并双方表示敬意。
此次调研秉承“筑梦新丝路,再握女人手”的主旨传承草编技艺,提升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
上午10时,团队来到东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全民宣传草编文化。此次调查效果良好,其中老年人和中年人了解草编技艺更多一些,而青年人对此知晓度微乎其微。从中折射出,草编技艺正在慢慢的淡出当地人们的视线。
下午3时,团队一行到达凤翔县田家庄西劝读村,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草编民间艺人。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工艺,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草编工艺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草编制品是凤翔农村世代相传的一种家庭副业。草编取材于麦轩、玉米皮等,由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编成草辫,经熏蒸、染色,再缝制成各种器物。
到如今有200多个花色品种,如太阳帽、工作帽、各种草提篮、海滨席、沙发垫、手提包等做工精巧,造型美观,样式新颖,经济实用。据了解,简单的草编可以从编制草帽开始,当地使用麦子杆编制,其价格为3元/把。由于草编纯手工制作耗时长,所以大部分为中年妇女在家打发时间的方式。这里每家每户都有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有在家务农的人,但其孩子和孙子并不愿意学习这项草编技艺,并且能继续传承的艺人,多为50岁以上的妇女,可以说这项技艺面临失传。
下午6时,团队步行来到西劝读村村委会,与村委会主任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与交流,宏观了解当地草编技艺的现状——当地年轻且有劳动力的人外出劳务,草编技艺从业人员多为50、60岁的妇女,村里也没有开展草编技艺的传承活动。 纵观今天整体调查情况,团队进一步了解地方人民对草编的传承度,足以看出,草编这项手工技艺正在被遗忘。
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知道草编技艺并投入到对它的传承和保护中去。守望文化的力量,探索精神的传承,能再现这些被遗忘的古老文化和技艺,展现和传播“遗失的文明”。
(来源:凤翔草编技艺调研团 责编: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