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新闻  -  社会实践  -  正文

传承关学文化,探寻关学遗迹——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所赴渭南关学文化调研团

发布日期:2017-07-13  阅读量:

团队名称:思想所赴渭南关学文化调研团

活动时间:7.9-7.16

活动地点:渭南市—蒲城县—大荔县—韩城

  2017年7月10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赴渭南关学文化调研团在思想所路传颂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传承关学文化,探寻关学遗迹”的主题调研活动。调研团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调查渭南地区明清时期被记载的关学人士的相关事迹和著作。

  关学是儒学的重要学派,由张载创立并于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在关中地区传衍的地域性理学学派,亦称关中理学。仅以基本的关学史《关学编》为例,其中记载渭南籍关学人士31人,其中包括韩邦奇(明朝人(1479--1556)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人,著有《易占经纬》、《志乐》等书,是明代关学中坚,与其弟韩邦靖合称“关中二韩”)、杨爵((1493—1549年),字伯修,号斛山,渭南富平县人,被誉为“一代廉吏,关西夫子”)、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渭南临渭区人,被誉为“张载以后关学复兴第一人”)这样的关学代表性人物。

调研团全体成员首先到达渭南,走访调研了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渭南市临渭区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及渭南市档案局,查阅了渭南市及各县区地方志材料,检索与关学文化相关的人物传记等文献资料。

  在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团与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市志办同志为调研团介绍了渭南市各县的一些典型人物和事迹,以及渭南现在研究这方面史料的相关学会和单位,并表示市志办将积极配合调研团,联系相关单位,做好协助工作。同时在渭南市志办,调研团还查阅到由明代关学代表人物南大吉编著的《渭南志》,该部地方志被称为 “明清渭南八志之首”,从中了解到以南大吉为首渭南关学人士的相关事迹及基本情况,这对丰富关学中渭南籍关学人士资料,传承优秀关学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7月11日上午,思想所赴渭南关学文化调研团采访了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前主任王答雄,通过访谈了解到渭南地区古籍文献的分布情况,为调研团队下一步工作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下午,调研团顶着40度的高温,赶赴渭南市蒲城县。稍事休息后,调研团便前往蒲城县博物馆、蒲城碑林进行考察调研工作。蒲城博物馆是在蒲城文庙基础上创建的,初建于唐代贞观四年,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四进式院落,这里馆藏文物达4800余件,调研团成员在其中的蒲城碑林石刻艺术展区的240余通碑石中,发现渭南地区关学人士杨爵、王进德的相关碑刻。带着这些线索,调研团成员联系了蒲城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

  7月12日,调研团来到蒲城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工作人员的热心引领下,调研团成员在地方文献室、古籍室翻阅与关学相关的地方志资料、人物传记资料、文集资料等等。查阅到清刻本《韩苑洛全集》、《易占经纬》等韩邦奇先生的存世文献。发现周爰诹著《蒲城文献征录》及其《续编》,其中收录了蒲城关学的重要资料。调研完成后,当地工作人员赠予了调研团蒲城县图书馆藏古籍目录,调研团则将张岂之先生新出的《春鸟集》赠予蒲城县图书馆收藏。下午,调研团成员参观了蒲城当地的王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王鼎作为晚清抗英禁烟前驱,一代良臣名相,基于忧国之志和对友人的道义之交,以“尸谏”壮举震动朝野。他的一生,可以鲜明的体现出关学学风影响下的士人风骨和天下情怀。我们参观纪念馆深入感受蒲城当地的文化氛围,并且对清代抗英明臣的事迹做了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调研团参观了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这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考院,全面展示了清代科考中的珍贵文物,展室内陈列的一张张考卷,时隔一百年,我们依旧能够看到泛黄的纸张上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

  调研结束后,调研团全体成员休息整顿后出发前往大荔县,继续探寻关学在渭南地区散落的遗迹,传承关学文化,西大人在路上。

图片5_副本.png

图片6_副本.png

图片7_副本.png

图片8_副本.png

(来源: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所赴渭南关学文化调研团  责编:胡仕婷)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