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新闻  -  社会实践  -  正文

编织民俗情怀,唤醒民间记忆——西北大学赴凤翔县“一带一路”弘文遗社会实践调研团

发布日期:2017-07-13  阅读量:

 七月九日,西北大学赴凤翔县千丝万缕显巧手“一带一路”弘文遗社会实践调研团到达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草编调研活动。
  拜访草编技艺的守望者——“麦秆王”杨全省先生
  杨全省,风翔县城关镇处礼村人,高中文化程度。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酷爱工艺美术制作,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一年,此后一直献身于草编文化的传承。2012年杨全省老先生成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七月十一日中午,西北大学赴凤翔草编调研团成员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传承人杨全省老先生的工作室拜访参观。到达杨全省老先生的工作室后,在老先生的介绍下,队员们参观了老先生的草编艺术品。其中有曾在2004年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006年2012年两次获国家个性化邮票等多项奖项的"十二生肖挂件",以及2011年4月在陕西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的草编"十二星座挂件"。
  随后,队员也围绕"草编编制的创作灵感,草编制品的优势以及草编技艺的传承"等问题向草编传承人杨全省老先生展开了专访。杨老先生也积极热情的向前来到访的队员们讲述了几十年来他对草编技艺的认识和想法。同时也向队员们表达了希望草编技艺能够进一步的传承下去,甚至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1499959404347998.jpg

 

我们和草编有个约会——草编艺人陈海英
  七月十二日,草编调研团前往了董家河村拜访了草编艺人陈海英女士的丈夫高峰先生。一进屋,满墙的草编工艺品便映入眼帘。一幅幅作品,都显得那么的有生命力。在参观了工艺品后,我们对高先生进行了简短采访。采访中,他谈到:草编所用的不是草,而是麦秸秆。麦秸秆收上来以后用碱水煮、在用硫磺熏。这样,麦秸秆就变成了淡淡的麦黄色,很好看。然后再根据需要,把麦秸秆放在不同的颜料锅里煮,如此便能上色了。草辫子是构成草编的基本的部分,再复杂的草编都是用草辫子缝制出来的。但在近年来,草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大一部分人不再从事草编这一行业。 现在做草编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和一些年迈的老人,年轻的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人少了,但是高峰说他们依旧会坚持下去并且会与时俱进,设计制作出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品。
  采访结束后,我们随高先生一起学习了简单的草编编制方法。用4根原色和1根绿色秸秆为底座基础,逆时针一根过两根层叠编起,通过多根的连接,细长的黄草从中间对折,穿进另一根黄草中,然后草丝在指尖飞快地穿梭,一个简单的“一帆风顺”基础品便落地生出。据高先生说,手熟的艺人编制一个“一帆风顺”单品只需5分钟。但作为新手的我们,在活动结束后也没有编制成型。

1499959487107325.png

高手在民间高手高手在民间——实地走访乡间草编艺人

  在调研工程中,草编调研团下到凤翔县的村镇,实地走访了乡间草编艺人。她们大部分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劳动能力不足以支持大强度的耕作,所以就在家里做草编技艺的手工活。

  这些乡间的草编艺人中,还有一部分对草编有特殊的情怀,她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草编技艺,这种技艺已经融入她们的骨子里。其中有一位奶奶,她告诉我们,在她年轻的时候,草编技艺非常的普遍,大人小孩都会制作一些草编制品。凤翔县也曾举办过草编培训,草编大赛,甚至在当年的小学课本中也大量融入了草编的内容。凤翔草编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记忆。草编技艺传承民俗文化,紧扣时代潮流。草编的编织纹路不尽相同,独一无二。草编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生产,但它质朴天然、富有灵性。它不会说话,但它寓意着吉祥安康。它让民俗不俗,让生活更美。 

  我们愿将这份记忆编织成希望,延续它的文化血脉。

1499959556995540.jpg

(来源:西北大学赴凤翔县“一带一路”弘文遗社会实践调研团  责编:胡仕婷)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