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新闻  -  社会实践  -  正文

‍参观“一带一路”上的治沙新景象

发布日期:2017-07-14  阅读量:

7月10日,西北大学“烨梦青春”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参观了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参观近几十年来的治沙成果,见证治沙人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奉献与努力。

1500042112536477.png

(我们到达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位于毛乌苏沙地边缘,占地约6.6万亩,包括大泉、马鞍山、长流水、大海子4个片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保护动植物236种,经果林带20000亩,该公园已成为灵武市新的王牌旅游景点。

1500042163561736.png

(白芨滩沙漠公园)

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气候的干燥,很多土地逐渐趋于沙漠化,而土地沙化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沙防沙刻不容缓。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党委书记、场长王有德同志的带领下,二十多年来,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一亿多元,在浩瀚的毛乌苏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极大改善了林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200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白芨滩考察治沙工作时,亲自栽下了一颗枣树,并鼓励治沙的人们,“你们很辛苦,成果很喜人,很鼓舞人心,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也坚定了我们治沙的决心,对你们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

1500042223844627.png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栽种的枣树)

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该馆分为沙漠印象、沙化危机、沙漠宝藏、与沙共舞、白芨滩的故事五展厅和放映厅,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防沙治沙历史。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了治沙防沙的方法,草方格治沙法是最常见的,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为树苗的存活提供水源条件,而栽种的树苗主要有三种,柠条,花棒和沙拐枣。

1500042256114464.png

(我们在馆内参观,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有关防沙治沙的历史)

从远处望去,治理后的沙漠和尚未治理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景象不仅体现了防沙治沙人多年来如荒漠冬青般执着的深深扎根于荒漠的勇气,也体现了他们坚定不移、治沙不止的决心,这样的精神不就是在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吗?不正是在实现翠染黄沙的“绿色梦”吗?

图片5.png

(泾渭分明的沙漠治理带)

我们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栽种树苗的工人,她们向我们介绍了树苗的种类,以及栽种的范围,说起不远处的翠绿色,她们露出骄傲的笑容,“那里的树也有我们栽种的,现在都已经长大了”。

(来源:“烨梦青春”社会实践团   责编:谭嘉颖)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