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故里,人文荟萃,在这片历史厚重的关陇地上,蒲城以此八个字展现出此地一方水土的别样精彩。7月17日,调研团全体成员在追寻历史的轨迹中感受着这座古城所承载的故时风貌与人文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季民族英雄林则徐抚陕时,曾为恩师守丧而暂住蒲城王鼎族弟王益谦家中,百多年前林氏所居寓所(今林则徐纪念馆,又称王家大院)今天已成为关中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古朴、雕刻最精美的清代古建筑群,同时它也因林文忠公与王文恪公这对师生一生的高风亮节而成为廉政爱国教育基地。
(王鼎家祠)
庭院正门前有“兄弟叔侄科甲”、“观察第”两块林则徐手书匾额,昭示着这间院落的主人曾经仕途上的成就与家族科举上的辉煌。入门前的巨大山木砖雕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干净而高超的刀风与笔画简约但意境深远的构图,使得这座庭院积淀的传统建筑之美最直接可感地传递给每一个现代人。入门后在通达前厅“寿萱堂”前,阳光透过四方天井只能部分的投射下来,凹池石缸中满满的水葫芦为这方小天地中点缀起无线生机。这是一座关陇地区典型的四进庭院,虽然占地不多,但是整个建筑规模宏大,特别是运用分隔、透漏、虚实等手法营造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整个院落因势因地摆嵌各种木、砖、石雕,配合精致门、扇、柱、瓦,队员们感叹着这片传统建筑的庄严肃穆与古色宜人。
在惊叹美的同时,厅、廊中还展出了大量林则徐手迹与碑刻。文忠公居陕时,正因“禁烟”被黜而重被启用,恩师自缢尸谏二十二年后来此守心孝三月,这里留存下的文字资料保留了林公当年的拳拳尊师与爱国之情。调研团队在认真参阅资料和感怀人物生平中无不为林氏的奉公清廉的节操和坚定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并在最后的“肄经阁”中,肃穆地向王、林二位先贤画像鞠躬致意,以表崇敬。
同村不远处即有文忠公师故居,队员们出林氏纪念馆后怀着庄敬之情参访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王鼎家祠。王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名著于世的爱国名相、政治家,他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在清代道光一朝中,王鼎与穆彰阿等佞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坚决反对割地(香港)条约,痛陈时弊,并以74岁高龄之躯自缢圆明园。他用尸谏的方式反对不平等条约,表达出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为领土主权的决心与伟大节气。
(王鼎像)
纪念馆正中有尊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像,神态逼真,形象伟岸。他右手压案,指关节暴起,左臂背后,拳头皱眉凝视前方,满怀家国忧怀与悲愤无奈。队员们依次观阅了展厅中存有的王氏资料,特别是他在遗疏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与“龙庭斥奸”的情景塑像鲜明地展现了王氏一生坚笃的爱国情怀,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份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建于1891年的清代考院是今天调研的最后一站,虽然距今不过一百多年,但是它保存了大量的历史第一手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清代科举制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以立世超百年的古代建筑与所藏珍贵资料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文解字)
考院西侧藏有大量古代碑刻、石刻,它们历经岁月洗礼,多数有缺损,或斑驳,但无一承载着过往的信息,昭示着历史的厚重。建筑群中轴两侧厅房或以文字资料,或以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展示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乡试答卷厅,年弱童生的答卷以深度的立论折服了一行诸多文史专业队员,而工整、秀丽的答卷字迹与泥塑的整套考试流程甚至是蝇头小楷抄写的各种作弊工具则令人感叹科举的艰难与不易。
一天的调研在日落之时进入尾声,虽然只有不多的三个调研地,但是它们所带来的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审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仕人爱国情怀等等内容无不需要细细学习研究和体会。
(来源:西北大学文学院关学文化调研团 责任编辑: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