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赴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检察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参观座谈
七月伊始,为深入进行法律调研,法学院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来到秦岭南麓汉水之滨,去找寻属于当代法律人的真正使命。
在辅导员吴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针对不同的行程进行安排,分为五个职能小组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为扶贫普法实践工作搭建基础。
到安康市的第一天,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检察院进行了参观。汉滨区人民检察院紧跟时代发展前沿、认真贯彻党与政府相关法规与决策、充分发挥思想创新性与地方特色性,成立了安康市警示教育基地。该基地融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于一体,以实体展厅为模型,是一个能够进行网络体验和互动、开展警示教育、提供信息咨询、开展法律服务的综合性预防职务犯罪平台。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队员们深刻地领悟到了我党与政府惩处腐败、加强自我建设的决心,同时了解了检察机关的在案件处理中的程序与具体工作内容,深刻认识到了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法院座谈会)
在吴老师的安排下,团队与检察院工作人员开展了经验交流座谈会。检察长从认知与心得两个角度对自己多年的检察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检察院各部门代表就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深入地了解了一个法律人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即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不能先入为主,应讲求事实和证据,同时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下乡第二天,实践团前往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大家沿着长长的阶梯、迈入法院大门的那一刻,法院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们肃然起敬。法院楼道里天平、獬豸、法鼎、石狮的雕样,无不体现着公平与正义!
(参观检察院)
上午,全体实践团成员们现场旁听了一起刑事案件。庭审过后,队员们感触良多。在法庭之上,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每一句证言都必须来之有据,空穴来风的言论将被绝对地禁止,法庭上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法律案件的最终审判。“一失足成千古恨”得到了真实的阐释,违法犯罪行为终将得到法律的严惩。庭审过后,专业指导教师田海老师还为成员们细致地分析、讲解了庭审中涉及的法律常识,让队员们加深了对此案的理性认知,也对庭审过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庭审旁听环节结束后,成员们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环境和办公场所,包括羁押室、物证室、监控室等。在物证室内,各种类型的犯罪工具令人触目惊心,那锈迹斑斑的弯刀上,依稀可见犯罪时留下的血迹,这无不警示:法律警钟需时刻长鸣。
(法院合影)
下午,成员们参加了由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的交流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法院负责人就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和试点实际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各级工作人员就实际工作情况分享了他们对于改革的心得体会。在问答环节中,实践团的成员们就自己的困惑向工作人员提问,法官干警们用丰富的阅历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成员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法治公平正义守护者所应坚守的职业道德,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一方面贯彻立法者的立法精神,另一方面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发挥法律在如今社会国家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来源:西北大学法学院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 责任编辑: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