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新闻  -  社会实践  -  正文

扶贫当扶志,教育重教人

发布日期:2016-07-13  阅读量:

——“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赴石泉县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并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支教普法

贫苦,如皑皑白雪下的一颗幼苗,渴望茁壮,却无力生长;扶贫,似银装素裹时的一抹暖阳,撒下柔光,播种着希望;知识,是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憧憬远行,却滞留原地;教育,如溯游而上的一袭清风,携着温凉,赋予了远方。在现当代中国,扶贫与教育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石泉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一座承载着希望,孕育着发展的城市。西北大学法学院“铸梦青春”扶贫普法实践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指示,来到石泉县贫困包抓村,在当地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支教活动以及对村民的扶贫调研活动。
石泉县新联村,是县重点扶贫村,村庄坐落于山区,现有人口336户,贫困户75户,其中一般贫困户18户,低保贫困户27户,五保贫困户30户。全村占地面积达16.8平方公里,村户分布分散,对外联系十分不便。

(调研路上)

在领队吴老师的组织下,队员们们分为三组跟随村干部进行分散式入户考察,通过对贫困户家庭收入、子女教育、外出务工情况等问题的调查,对基层贫困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午的座谈会,村干部的详细介绍,进一步加深了团队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
农业,是固国强基之根本,是经济发展之基石;农村是社会稳定之保障,是国家富强之前提;农民,是国民素质之体现,是国家富强之关键。“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精准扶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通过走访调研,队员们对农村贫困原因及政府帮扶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走访中,蒋书群一家令大家印象极为深刻。由于多年在外打工落下的尘肺病影响,蒋书群和妻子都不能正常劳动,两个上高中的子女上学费用和赡养老人等花销,使得这个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但政府的帮扶政策的开展,使这个家庭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蒋书群家被定为低保户,按月领取保障。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还做起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原生态酿酒。这一切都让这个贫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像这样的家庭,新联村还有很多。贫困多是由于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自然灾害以及供养子女读书等原因造成的。对此,政府专门推出了产业扶持、金融扶持、联营互助等扶贫措施帮助农民脱离贫困,据现有数据来看,脱贫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新联村的变化,显示出“精准扶贫”政策的重大功效。

(给孩子上课)

接下来团队走进石泉县云阳村,重点关注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现状、教育问题、法律保护等,都牵系着同学们的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健康发展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务,更是体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清早便出发,坐上面包车,在盘山公路上一路颠簸,群山环绕绿树葱茏,终于抵达了大山深处的云阳村,为当地留守儿童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支教活动。通过给留守儿童上文体美课,同他们交流互动。
针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法律问题,队员们对家长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为村民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普法小节目。最后,队员们给留守儿童们募捐了精心准备的文具。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存现状,发现了该社会现象隐藏的问题,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提出了帮扶计划,并重点关注部分家庭进行一对一帮扶。

(在农户调研)

这两天的扶贫、支教、普法行动,让每一位实践团成员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人生经历,留下难忘的记忆。帮助成员们树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学好文化知识,提高道德素养,用汗水去践行大学生经世济邦的诺言,为帮扶贫困地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法学院“铸梦青春”实践团 责任编辑:郭蕊)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