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新闻  -  社会实践  -  正文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及“一带一路”知识宣调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日期:2015-08-16  阅读量:

随着习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两项重大倡议的提出,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让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也成为我们及时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普及状况,并宣传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良好契机。
2015年7月10日至27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祖国的大西北,进行了为期17天的文化遗产及“一带一路”知识宣传及调查活动。此次三下乡活动正是文化遗产学院紧跟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上开展起来的。实践团两支队伍由文化遗产学院朱紫瑞老师指导,刘瑞俊、郭梦老师分别带队,来自2012级考古学与文化遗产管理两个专业的9位同学组成,依托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实习的两个地点:也迷里元代城址所在的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和西城驿史前聚落遗址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明永乡,开展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口号是“响应习主席号召,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文化遗产和“一带一路”知识的普及程度、宣讲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常识及最新动态、邀请民众到考古发掘现场体会真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三项内容;实践对象主要由乡(县)的村民、地级市市民、不同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及考古工作者四类组成。
活动伊始,队员们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研究人员进行了积极沟通,得到了他们对我们活动的认可和帮助,不仅从他们那里了解和学习到了许多当地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和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情况,而且将当地的部分考古工作者纳入了我们调查对象的范畴。

(队员们向也迷里城址的考古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

(队员们和西城驿遗址考古工作者合影)

我们首先在新疆额敏县和甘肃明永乡两处深入走访当地的村民们,来到村民们的家中进行文化遗产知识及“一带一路”的问卷调查,无论是在汉族还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村民的家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他们淳朴的热情和真挚的态度。
随后队员们组织接受问卷调查的部分村民到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参观,并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向他们介绍考古遗址和考古工作的基本情况。由于西城驿遗址与也迷里城址在当地的发掘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以上,少部分村民对于考古遗址和考古工作的有粗略的了解,但基本观念都还停留在“寻宝、挖宝”的层面上,其中有个别青年村民对文化遗产和考古工作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即使如此,我们调查到的大部分村民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还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这让我们认识到乡村的文化遗产知识宣传工作在过去的缺乏、不足,和在今后的重要性、必要性。

(组织参观西城驿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队员在解答村民对西城驿遗址的提问)

在活动的最后几天,队员们离开考古遗址来到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宣传和调查。在额敏县博物馆,队员们组织参观者中的小朋友们试当讲解员,向大家讲解他们认识到的文物与文化遗产知识,亲身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来,体会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在额敏县博物馆前开展 “一带一路”知识宣传,讲解“一带一路”政策的内涵及其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切实好处,受到了当地市民的热烈欢迎。在张掖市博物馆长廊,队员们通过海报宣传、口头宣讲、调查问卷三种形式对张掖市民们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一带一路”知识的普及,引起了市民们的很大兴趣,互动效果良好。

(张掖市民阅读文化遗产宣传海报)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获得了调查研究的资料;认识到了目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情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当地民众建立尊重考古、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达到了宣传文化遗产及“一带一路”知识的目的;也感受了祖国西北地区的独特风光和淳朴民情;更体悟到了团队合作的意义,收获了深厚的友谊。这无疑是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

(和村民欢笑在一起)

(来源:文化遗产学院    责任编辑:马昕)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