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团学新闻  -  志愿服务  -  正文

16届研究生支教团感悟

发布日期:2014-12-22  阅读量:

柴东:支教—成长与感动

  支教很苦,支教很乐,支教路上又充满着成长与感动。
  还记得在刚刚加入西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时,校团委的几位老师以“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来激励我们,当时只觉得热血沸腾,却不大理解如何会做到一生难忘。而今三个月过去,有时站在教室里,看着那一张张童稚的脸上满满的信任,我会害怕面对明年七月,分别时那一张张哭泣的小脸。
  然而追忆往昔亦好,遥想未来也罢,现今须做的更应是立足当下,享受在支教生活中的每一分苦,每一分乐,在希冀中感动,在感动中成长。希望一年后,重回西北大学的我在回忆起这一年的时光时,能够以“我做到了”作为总结。


杨帆:我在路上,加油!

  不能怀揣着“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的信念,作为西北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来到富平县华朱初中已经3个半月了。
  记得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怀着忐忑的心走进教室,开始了人生如此正式的第一节课。面对三十八名学生射向自己齐齐的目光,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好奇和期待。我是七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华朱初中是寄宿制的学校,班主任的任务相对来说比较多,事务繁杂,再加上从之前的学生突然转变角色,成为一名老师,让我倍感压力巨大。但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这样的角色。渐渐的享受其中,每当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上课回答问题时积极踊跃的表情,以及我们一起游戏时欢快的笑声,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和满足,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
  走在华朱的校园里,我时常提醒并告诫自己,“西部志愿者,我在路上,一定加油!”


张扬: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老师

  怀着对“志愿者”这一神圣称号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羡慕。我参加了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富平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成为了一名在初中任教的支教老师。在我心里,支教的一年是短暂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的也十分有限,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做些什么,而不仅仅停留在教课方面。
  从2014年9月初进入华朱初中至今,已经3个多月了,在这期间,我不仅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也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开学初,我在给华朱初中初二四班带数学;期中考试前后,有位老师请假半个月,我代替她给初二的两个班带英语;现在,我在给初二一班带物理。除此之外,我和一同在华朱初中支教的小伙伴杨帆一起在管理着华朱初中的广播站,不仅如此,我们二人还一起管理着学生周二至周四的大课间活动。这就是我这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在学校做的工作。
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学校的学生很差劲,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为什么有条件学习的同学不好好学?为什么14岁左右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同时我又发现,这里的学生很憨,他们是贪玩,不喜欢学习,但是本质上他们都是好的,这样的学生即使底子差,也比那些已经变坏的学生容易被教好。
  我觉得学生有时听不进老师说的话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把自己放在了老师的对立面,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情绪。所以首先,我和很多孩子成了朋友,我对他们说:上课就得有老师和学生的样子,下课咱们可以一起玩。于是,我的很多学生和我的距离近了,也会告诉我一些他们的心里话,他们会告诉我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告诉我他们自己的家里情况,也会告诉我喜欢哪些课和喜欢哪些老师。这样不仅有助于打开他们的心扉,减小我们之间的隔阂,而且让我也更容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我每节课快下课的两三分钟,会和学生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讲一讲我眼中的世界观和大学。论教学经验,我比学校的老师差的很多,我希望给学生们带去的除了知识,还有希望、信念和习惯。通过和他们聊天交谈,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农村学生很多都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有些就是等着混完去打工,更有个别学生的思想中充斥着“学习无用论”,我向他们讲自己过去的学习过程,讲大学的美好以及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这一切都是只有努力奋斗才会得到的结果。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信念,点燃希望,我还在平时的小事上督促学生改正自己的不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总之,这三个月的支教生活,我的收获比较丰富。我体验到了教师的辛苦不易,积攒了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最主要的是点燃了我内心里那一点热情,让我更有干劲去充实自己,不停奋斗,奉献自我。
  支教就像一把火炬,在我们每一位志愿者的手中不停的传承者,用旺盛的火焰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我相信,这一年的支教时光,将是我这辈子难忘的事,不忘初心,不枉此生。


郭奇瑞:支教,伟大而平凡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不知不觉中,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已经伴随我三个多月,当一切的繁华都褪去,工作和生活都渐渐步入正轨,对这个新的身份,也有着不断更新的感悟。
  我不是第一次走进富平县乡镇的校园,今年6月,我以学生干部兼研究生支教团后备成员的身份走进藏在村落中的田村小学,那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我没有更多的感触,脑海中仅仅停留在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罢了。而此时,以一名支教老师,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走进到贤初中,我明白今后一年我将在这里度过。坑坑洼洼的地面没有经过硬化处理,一下雨总是泥泞不堪,第一次站上讲台,教室竟是如此的简陋,角色的转变的确会带来视觉的转换。
  不大的教室里挤着四十多个孩子,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与设施,满眼是对知识的渴望。匆匆忙忙之中,开始了我支教了旅程,经验不足会造成紧张,孩子们的热情是我最大的动力。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群十来岁的孩子,喜欢上了支教的生活,我发现,对于支教,已经根本停不下来。
  用新颖的理念去弥补经验的不足,用活力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想不仅仅给他们带来知识,也希望给他们带来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支教团因此也将承担更多,用我们微不足道的力量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改善教学设施,改善那凹凸不平的地面。
  为什么要去西部支教?这是很多人对我们的提问,其实也是支教队员的第一考验。有的人想“丰富人生”,看不一样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有的希望能为贫困地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伟大来自平凡。支教队员没说豪迈的空话,我们的想法真实的来自心底,但都体现当代青年都会有的可贵的理想信念。


王伟:支教,应该给孩子们教什么?

  转眼间,这已经是我来留古初中支教的第4个月了,随着角色的转变,我也慢慢地越来越像一个老师了。每天,孩子们活泼可爱笑脸,琅琅而又略显稚嫩的读书声,真诚而又羞怯的“老师好!”,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然而,最近我的脑子里不断在蹦出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学校安排我教七年级3个班的计算机和七一班的生物课,这两门课在初中都不算主课,但我每节课都会认真的准备备课,课堂上学生反映也很好。尽管如此,那我来支教就是为了教好那一两本生物书,或是普及一下计算机知识吗?那我走了之后呢,其他老师会不会这么认真的去上这些课?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内心就会很沮丧。能不能再多教一些,能不能教一些让学生们终身受益的东西,这些成了我每天都会想好久的问题。
  之后,我决定从两方面来重新定位我的工作:
1.尽最大可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树立理想;
2.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针对第一个方面,农村的学生其实并不笨,只是他们生活环境简单,接触事物单一,知识面狭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学到的东西将来能做什么,也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他们的学习中很少有快乐的感觉,更多的是在家长的驱动下完成任务,当然他们的理想也很模糊。从这个方面出发,我改变了我计算机课的教学结构,每两节计算机课中间穿插一节兴趣拓展课。我让学生们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纸上,每周一交给我,我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跟他们分享交流。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理想,我会给他们一些介绍和指导,告诉他们怎样培养和坚持自己的兴趣,告诉他们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需要做哪些努力。这样调整之后,我感到效果很不错。
  针对第二个方面,好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要培养好的习惯不仅要靠学生自觉,更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从进入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就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包括师生礼仪、回答问题的方式、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读书的方法、课后作业的书写等等,我经常会给学生讲一些名人或者我身边同学的事例,让他们感受到好习惯对学习和生活的帮助,看到他们慢慢地有了进步,我就会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孩子们配合的热情也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明显感觉到有了一些好的进步和变化,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很麻烦,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争取在一年的时间里帮他们得到更多的进步。
  路还很长,我希望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祝福我吧!


(责任编辑:刘微)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