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2019年11月17日,91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朱惟平老人病逝。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80位。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见证者们正在凋零,而历史却不可因此而被遗忘,那些可愈而不可忘的伤痛鞭挞与激励中华民族走得更远。
事实证明,那些不可忘记的伤痛中国人也从没忘记。
1997年,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在北美地区出版,首次以英文书籍的形式向西方揭露这段历史。张纯如在书中不仅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南京大屠杀》一书成为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这也是第一本以大众为读者的有关日军二战中暴行的英文书籍,打破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沉默。远在大洋彼岸的张纯如曾多次飞到南京,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且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张纯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来自西方的质疑,甚至是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2004年,张纯如被发现自杀,年仅36岁。2014年12 月13日,张纯如的父母来到纪念馆,这是张纯如辞世的第十年,也是中国的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纪念馆前,张纯如的父母说:“今天是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了很多海外华人,也来了很多国外维护史实的民间组织的爱好和平人士,我们的心声就是:这个日子的设立,也顺应了众多海外华人的心愿!向全世界昭告:中国人绝对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也坚决为捍卫和平作出努力。”
“天上下雨路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这是电影《二十二》中韦绍兰老人在姑娘家时常唱的一首山歌。2017年8月,电影《二十二》在中国上映。《二十二》将镜头对准日军侵华战争中被害妇女,打开了这一段尘封的屈辱而又悲痛的历史。这部题材敏感而又复杂的电影靠网友们的众筹才得以完成。因慰安妇这个群体数量的不断减少,拍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导演却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在电影中将老人们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尽管电影中老人们的过去是那么不堪回首,但她们并不需要观众的同情,她们依然平静地在阳光下生活,甚至也不需要去痛恨什么。观众需要去做的只不过是记住:记住那些被侮辱和摧残的女性,记住这段历史,《二十二》也的确发挥了这种正面积极的传播作用,它不仅展现了导演及背后的工作人员对历史的回望,也代表着中国电影界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同时带领着国人再一次铭记过去,不忘伤痛,展望未来。
从2017年起,“描新”志愿者活动就会组织近百位大学生志愿者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为遇难同胞的姓名逐一“描新”。近日,他们又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调配墨汁、架梯子,分辨字迹,坚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本有些暗淡模糊的文字重新以醒目的颜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每个人的名字补描清楚,让这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朱惟平老人去世了,但镌刻在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不能忘,这段历史也不能忘,正如人民日报所说:“见证者正在凋零,但真相永不沉没。”正是因为记得,所以真相不会沉沦,明天才会越走越远。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的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决定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从个人到群体到国家,我们都在为铭记历史而努力着。历史因为什么而被铭记?歌德说过:“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复国,今有中华民族七十年来同心协力,风雨同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也许这就是历史所激起的热情,这就是历史应该被铭记的原因。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中国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消除偏见、珍惜和平,以历史激起的热忱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竭奋斗,为人类共同的美好明天而做出贡献。
(记者 温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