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拒绝“丧文化”

发布日期:2016-10-24  阅读量:

最近网络上涌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丧文化”。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是指 90后的年青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如同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
其实这种“丧文化”由来已久,回望历史,便可循得它的踪迹。二战以后的美国,让无数青年趋之若鹜的“美国梦”变成了梦魇:民主的理想、个人的追求、宗教的信仰不复存在,青年人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又不愿与人沟通思想感情,处在孤独异化的困境中,成了排斥一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垮掉的一代”。六十年代,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美国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嬉皮士、摇滚乐、颓废、反抗、群居、性、毒品、享乐。以上种种,都与如今泛滥在社交平台、青年群体中的“丧文化”现象有某种相似之处。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我想静静”、“生无可恋”、“绝望到忧伤”、“我要狗带”,这些散发着颓废的话语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弥漫在网络平台上,相信不少人都收藏着这些表情包,时不时拿出来“斗图”。从这些话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某种情绪——“宝宝有小情绪了,但宝宝不说”,即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没劲儿、得过且过就好,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就这样,到躺尸到死亡。
继“葛优躺”、“北京瘫”后,前一段时间,一首一本正经的搞笑“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横空出世,迅速火遍网络,毫无防备地刷屏。歌词大意是,夜幕笼罩了朝阳公园,老板出现要求加班。职员内心疯狂抱怨: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带了两年半、作息紊乱……最后悲愤交加:感觉身体被掏空,我要去云南,告别回龙观!歌词直戳痛点,俘获人心。于是,一大波“感身空”出现了:上了一上午的课,“感觉身体被掏空”,下午一定要睡个天昏地暗;参加了一场招聘会,“感觉身体被掏空”,还是去考研吧;小长假出门旅个游,“感觉身体被掏空”,还是在家“葛优躺”吧……
还有一个脸很长的“颓丧之神”马男波杰克不断给我们献上的“心灵毒汤”,满屏金句截图。《马男波杰克》是一部致郁系成人动画剧,除了色情、脏话和无所不在的酒精、毒品,全片最重要的是渗透着满是负能量颓废论调的黑暗哲理,堪称悲伤喜剧的代表作。按照正常的标准,马男波杰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他和废柴男孩陶德住在一起,抽烟酗酒暴饮暴食,对朋友落井下石,反复伤害真正关心他的人——经纪人兼前女友凯若琳公主,自私、自恋、自负、刻薄、冷酷、颓废等众多标签都可以完美地贴在他的身上。然而,尽管如此,他很受欢迎,他的“金句”深得人心。
再回顾那些毕生目标就是“被人养着”、“遇见一个高帅富”的日韩剧女主角,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弥漫着颓废气息的表情包、话语大都不是社交平台原创,这些音乐、动漫、影视中的“丧文化”,才是真正源头。而“丧文化”表情包,只是“丧文化”的音乐、动漫、影视的一种二次传播和言语反映。
当然,有不少在网络上表演“丧文化”的年青人,只是口是心非、说说玩闹而已。就像很多学生成天自称“学渣”、高呼“累成狗”、吐槽“除了玩什么也不会”,其实在网络见不到的地方却是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怀揣远大的理想的另一番模样。从某个角度上,这种“丧文化”能让我们暂时看清自己需要自怜的人生,发泄压力,毕竟只有认识了生活的黑暗阴郁,我们才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但是,客观而言,语言在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入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使用者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负面情绪和思想带给周围的人。长此以往,“丧文化”这种慢性毒药会愈演愈烈,蔓延到整个社会,成为一场灾难。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总会一次次不知觉望向远方,对远方的道路充满憧憬,尽管忽隐忽现,充满迷茫。有时候身边就像被浓雾紧紧包围,那种迷茫和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我们依然应该勇敢地面对,拒绝“丧文化”,因为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不是别人的,只属于自己的。
(作者:刘李银 责编:郭蕊)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