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记者,记着

发布日期:2017-11-14  阅读量:

11月8日是记者节。

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振聋发聩的论记者的言论声犹在耳:

“这是一个卑鄙的职业,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弥天大谎,欺骗亿万受众。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可以针砭时弊、为民请命,担起社会良心的重责。这是一个浅薄的职业,只要能够写出通顺的记叙文,不需要多少学识,不需要卓越的见解,听话顺从,就能如鱼得水。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职业,记者不是专业学者,他需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把握社会,无论有多么渊博的学识、有多么卓越的洞察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都会感到学力不足,力不从心。”

是啊,记者,一个难以言喻的人群,它似乎杂糅了这世上大大小小的全部琐碎。电力记者,可以算大半个电工了吧,巡线,摸排,事故处理……哪一项,他或她不是近距离的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入险?这不是特例。那些半夜起床奔赴现场的“鸡血汉子”和“鸡血女汉子”,那种修改标题十几遍,只求眼前一亮的“老编辑”……记者身上那种为一个选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新闻工匠精神,那种不惧压力执着真相深入调查的本色,永不退却。

对于记者而言,不论多苦多累,唯知真相不可辜负。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胸怀天下,思虑千载,批评时政,监督政府,沟通社会,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媒体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众生喧哗中,变化得越多,记者们越知道什么是不变的: 理想不应被轻视,真相应该有人去守望。

“鄙夫竞喧哗,达士善大观”。记者的力量和责任,便是在众声喧哗中打捞真相,举起追问的麦克风。追问真相,是因为能带来力量;传播温暖,是因为能够带来希望;眺望远方,是因为能够带来惊奇……这一切都是冰冷的机器算法推送,口水化的10万+无法代替的。正所谓,记者缺席,则真相缺位。记者不会害怕改变,不应崖岸自许、固步自封,更不必顾影自怜。

新闻在,记者应该在;记者在,真相就会在。而现实,却如新京报的评论员所总结的:“如今的舆论场景已是,在诸多公共事件中,情绪太多,事实太少;在不少舆情传播中,动辄出现讹传与反转。”此言妙极,在时下的舆论空间里,有太多主观先行、立场站队下的对撕互怼。话语与话语碰撞,情绪与情绪纠缠,真正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答案来得并不及时或澄明。也正是如此,记者以在场姿态和客观立场还原的真相,才是最大的信息刚需。

其实,笔者认为,记者这一职业,是卑鄙还是崇高、是平庸还是神圣、是浅薄还是高深,都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

但是,更要铭记的是,在卑鄙与崇高、平庸与神圣之间,没有鸿沟、没有高墙,黑白之道,全凭记者自己把握。如果一脚踏进了黑道,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自己写的白纸黑字,是永远抹不掉的证据。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条黑色定律在记者职场十分盛行,但笔者坚信,华夏大地千千万万的记者,不会被这一黑律逼向卑鄙之路,必将无所畏惧,勇于献身。

(记者:刘彦辰   责编:谭嘉颖)

共青团西北大学委员会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 710127        后台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