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发展重点,精准施策、持续努力,续写乡村振兴崭新画卷。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西北大学“青马工程”第十六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先锋2班团支部成员组成的“青马先锋益起乡村行”实践队在齐钊老师和吴嘉琦老师的指导下,于7月11日前往甘肃省定西市开展系列实地调研。
一、探寻当地博物馆,解锁城市记忆
博物馆是地域文明的传承者,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7月11日下午,实践团队抵达定西市博物馆。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人文定西》《红色定西》等部分,进一步深化了对当地历史发展脉络和地域特色文化的认识。
参观结束后,博物馆馆长於李才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谈。馆长於李才表示该馆将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力求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实现自身的同步升级与飞跃。团队队长芦海生也表达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决心。
二、向乡贤榜样看齐,引领激发和美乡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7月12日,团队前往东岳村东岳书院,采访了当地在乡村建设领域深耕细作十余载的乡贤典范尤彦兵。
据了解,尤彦兵自毕业起便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如今更是成德社工和东岳乡院的创始人。“东岳乡院”于2022年8月正式成立,内设文创室、直播室、传统染坊、秦腔馆、儿童空间等馆室,是集文化、教育、娱乐、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为乡村振兴之路铺设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石。队员们表示尤彦兵的身上展现出乡贤对现代乡村社会资源的凝聚力,是乡村振兴汇聚合力的重要媒介,是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三、传承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植于乡村的沃土之中。团队成员于7月12日通过走访了解到内官营镇东岳村汇聚了许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让非遗产传承人“富起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东岳乡院文创中心是由本村手工艺者、妇女小组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组建,文创中心既盘活了乡村手工艺,同时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随后,队员们在尤彦兵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自己的“扎染”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四、走进大山深处,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中国农村引人关切的群体。定西市因工业基础薄弱、就业渠道的相对狭窄加剧了当地“空巢老人”问题的严峻性。7月13日,团队成员对马军和蔺俊杰两位老人进行入户走访。队员们发现,两位老人依然坚守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在劳作之余他们会通过读书、刻画、书写等方式充实晚年生活,面临日常生活照料缺位和精神慰藉匮乏等窘境,这些兴趣爱好似乎成为其精神的主要寄托。面对这一社会现象,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
五、乡村数字化运营,“死资产”变成“现金流”
整村运营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7月14日,团队前往渭源县元古堆村,拜访了专注于推动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项目负责人王大强。
王大强向队员们展示了其技术团队为渭源县搭建的数字乡村运营服务平台。该平台可整合辖区数据,能够有效建立规范归档、实现动态把控,这一技术既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能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团队成员表示,数字化浪潮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独特的发展机遇。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乡村发展。
六、解锁乡村业态新气象,探索“向往的生活”
元古堆村坐落于渭源县田家河乡南部葱郁的林缘地带,队员们于7月15日走访了解到元古堆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成功打造了“党性锤炼游、休闲观光游、生态康养游、农家体验游”旅游产业板块。十年来,元古堆村实现了从昔日贫困山村到省级和美乡村华丽转身的壮丽蜕变。
团队于7月16日集体前往定西市临洮县的双联村,主要参访了东方农道运营的“五乡一平台”,了解企业+政府+村集体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资产、乡村品牌IP孵化、整村运营的最新经验做法。双联村于2024年五一开始运营,抓住了第一波业态(乡厨-双联酒馆),布局第二波业态(乡宿和乡游),准备第三波业态(乡创-农道双联品牌店)。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元古堆村、双联村的成功离不开对乡村新业态的把握,乡村建设应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践行初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抱负、挺膺担当、建功立业!